当前位置: 政务公开 >>专项规划 >>详细 |
大连市沙河口区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
发布日期:2021-11-02
来源:区文旅局
【关闭】
|
“十四五”时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推进文化旅游体育产业深度融合、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全区发展规划,结合文化和旅游局工作实际,特制定《大连市沙河口区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文化体育工作回顾 (一)五年来的成绩 中央大道旅游文化购物中心成功申报国家4A级景区;大连国家广告产业园同泰园区成为我区唯一一家国家级园区;冰山慧谷和大连赛丰新材料产业园成为全国工业旅游联盟首批理事单位。区图书馆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中国图书馆学会“2016年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系列活动最佳活动组织奖”、大连市图书馆学会“2016年全市阅读推广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沙河口区获评“全国健身球操之乡”、第32届大连市国际马拉松赛“突出贡献奖”。大连嘉远体育工程有限公司获评“辽宁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锦程国际象棋、方圆围棋、天元围棋、瑞龙跆拳道俱乐部被评为“辽宁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东北路小学被命名为新周期(2015-2018)辽宁省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沙河口区7个街道90个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设完成。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扶持基金,完成区图书馆改造升级工作,建成14个分馆、90个社区书屋和5个图书流通站;分馆平均藏书11000册,社区书屋平均藏书2000册。新建2个文化惠民演出广场、1个多功能运动场、1处街道综合性健身室、1处标准网球场、1处笼式足球场、1处农民健身工程,为全区90个社区配套安装了室外健身器材712件,室内健身器材48件;协同区住建局完成社会足球场地建设任务10块。全区现有各类体育场地数量858个、健身广场20个、全民健身路径器材2951件、城市健身步道5438米、登山步道38.54公里,笼式足球场19处,体育场馆92处。52所中小学各类足球场、小运动场86处,校园操场开放率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平方米,15分钟文体服务圈覆盖率100%。 (三)合作运营市民健身中心 积极探索全民健身事业社会化运营创新机制,与友谊运动会馆挂牌合作运营,建成沙河口区市民健身中心,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填补了沙河口区市民健身中心的空白。 (四)文体品牌建设和服务品质有效提升 1.“文化五进”工程实现资源共享。坚持以百姓需求为中心,积极开展“创新文化进机关、高雅文化进社区、戏曲文化进企业、双拥文化进军营、传统文化进校园”文化“五进”工程,推出“点单、配送、评估”等互动服务,实现了优质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共赏,城区文化氛围浓郁。 2.文化特色品牌辐射度持续增强。“和谐沙河口•民俗文化季”。开展“我们的节日”文化惠民系列活动,挖掘传统民俗节日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幸福沙河口•文化演出季”。组织开展“年文化艺术节”、“百天百场”文艺汇演和“星光璀璨沙河口”百团展演、高雅艺术“三进”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500余场次,文化城区建设有效推进。“幸福沙河口•全民阅读季”。围绕“书香沙河口”建设,举办全民阅读主题推广活动580余场次,参与人数超30万人,全民阅读氛围浓厚。 3.全民健身服务网格化体系形成。制定出台沙河口区《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组建沙河口区全民健身委员会,区、街道、社区、指导站双层四级群众体育网络服务健全,现有200个社会体育指导站,2695名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年培训人数近10万人次。全区体育人口达51%,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达92%,“15分钟体育服务圈”实现了有效覆盖。 4.各项体育活动和赛事组织有序。成功举办2017年、2019年两届沙河口区全民健身运动会,主办承办了“亚洲瑜伽艺术节”、“篮球三对三精英赛”大连站、“星海杯”首届辽宁省万人太极拳展演、风筝节等50余场次国家、省、市、区各类大型健身交流和赛事活动。“健康沙河口”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和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等活动,为辖区体育指导站和健身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五)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 建立文物保护工作机制,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组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普法宣传日等宣传活动,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多样态推介活动,5个项目获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六)文旅体产业融合持续深化 开展全区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资源普查,对重点节庆假日全区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为商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积极参加省市文旅资源推介活动,提升文旅品牌带动力、辐射力和区域文化吸引力、影响力。由老旧工业厂房改建的冰山慧谷、和舍艺术工厂、202艺术园区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日趋完善,文化、传媒、科技、金融、互联网、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产业深度融合,正在逐步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同发展。冰山慧谷与上海八号桥创意园达成初步合作共识。2017-2019年共指导协助20 家企业获得省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2036.72万元。 (七)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卓有成效 组建了300余支文化、旅游、体育志愿者团队,举办声乐、舞蹈、诗朗诵、国画、书法、素描、文学创作等公益流动培训600多场次,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基地蓬勃发展;邀请专家学者联合开展“阳光音乐社区行”、“全民艺术普及”、“明星、名师、名牌”公益讲堂等活动,特色文化项目和文体活动品牌深入人心。 (八)文体智慧平台系统持续完善 1.区域体育智慧化信息平台建设完成。依托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区大数据中心将体育场地、体育场馆和200个社会体育指导站信息纳入系统,完成了沙河口区三维地理体育资源概况图。 2.数字图书馆建设不断升级。电子图书数据库新增电子图书3万册,购入中国知网数据库和库客古典音乐数据库专题数据库2个,购买电子期刊3000种,形成纸本文献与电子资源互补、结构合理的馆藏体系。图书服务管理网络逐步完善,图书馆现有的ilasII管理系统更换为iterlib管理系统后,将实现与省图书馆通借通还,让辖区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多更优质的文化信息资源。目前,有4个分馆5个社区书屋与区图书馆实现了通借通还。 3.微信公众平台上线运营。2019年6月,“沙河口文旅”微信公众平台上线运营,平台定期发布文化旅游体育工作信息,市民可即时查阅辖区各类文化旅游体育行业政策、企业资源、景区概况、文化服务等资讯,实现了数据联通、信息共享的服务功能。 (九)全区竞技体育工作成效显著 1.青少年足球推广卓有成效。先后获得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区、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单位、辽宁省体育与艺术示范区、辽宁省校园足球优秀试点县区、大连市校园足球示范区等荣誉称号。近五年来,全区共有100多人通过足球特长生进入重点高中,50多人进入职业队,其中20多人入选国家少年队和国家青年队,全面打通了足球特长生升学和加入职业俱乐部的通道。 2.培育了10个区级体育特色项目基地。按照“以人为本、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全区选拔10所中小学校作为区级体育特色项目基地重点扶持,形成了特色项目突出、档案管理规范、业余训练扎实、竞赛成绩优良的管训体系,目前10所特色项目基地建设已经完成。 (十)文化市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文化市场审批流程不断优化,政务一体化平台建设逐步完善。持续开展对出版物市场、音像市场、网吧、歌舞娱乐场所、游艺厅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和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的专项整治,市场经营秩序有效规范、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发展。 二、“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繁荣文化事业,提升服务品质,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创新活力、诚信和谐、智慧宜居的现代化城区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 (二)总体目标 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更加完善,“15分钟”文体服务圈功能持续深化。提升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水平,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保护与传承利用,彰显文化老城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全区文化和旅游资源规划、开发和保护,推动产业园区、特色文化街区、特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建设,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依法规范行业市场秩序,促进文化、体育和旅游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为城区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动力和产业动能。 三、“十四五”期间沙河口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区文化和旅游局将围绕《沙河口区“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大连2049愿景规划》,以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依托产业园区建设、老工业基地改造、商业综合体资源利用和大型赛事活动引进,激活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动能,深化对口合作,加强人才吸引,全面提升沙河口区对外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把沙河口区建设成为创新活力、诚信和谐、智慧宜居的现代化城区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 (一)持续推进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公共文体服务设施建设。争取国家省市区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推进区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升级改造。持续加强对街道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惠民演出广场、休闲娱乐健身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共建共享、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完善市民健身中心建设,打通街区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文体服务“最后一公里”。 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区街总分馆服务功能,统筹辖区各类文化设施和机构资源,形成覆盖全区、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多样态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持续打造“一街一品,一社一特”品牌,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 挖掘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加大政策宣传、公共服务、惠民演出、艺术普及力度。依托“文化大讲堂”举办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艺术指导和公益培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传统文化、高雅文化”为主线,深入社区、商圈、学校、军营、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精品巡演、展演等公益性主题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基层文化活动,深化“15分钟文体服务圈”文化惠民功能,根植文化沃土,绽放文明之花。 (三)推进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 加大对街道图书分馆、社区书屋等阅读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完善“区-街-社区”三级阅读服务网络,增强阅读供给能力。优化馆藏资源结构,依托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电子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强化线上阅读推广和服务功能。组织开展各类主题阅读活动,引导群众“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在全区形成“以阅读为荣、以阅读为乐”的良好风尚,推动“书香沙河口”建设。 (四)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引导鼓励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创作有根脉、有生活的优秀文艺产品,讲述大连故事,展现时代风貌,彰显城市精神。积极申报文艺扶持基金,选拔和推荐优秀文艺作品参与高级别的评比和赛事。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 (五)持续推进文化智慧平台体系建设 加强文化馆、图书馆网站和公众号等移动数字平台建设,着力提高文图两馆的文化资源共享、网络互通互联功能,提升“云文化”数字服务效能。鼓励和协助辖区景区景点以及部分文旅综合体开发智慧导览系统,推动博物馆、展览馆建设与功能升级。深化“沙河口文旅联盟”的平台功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文化旅游体育场馆活动信息、线上培训课程、文旅企业宣传等数据查询和使用功能,拓展线上文化服务内容。 (六)持续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 以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指引,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体育特色明显、运动氛围浓厚,项目布局优化、赛事活动丰富、融合发展凸显、体育消费增长的良好局面。一是逐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多功能健身广场、智能健身驿站、太阳能无人值守健身房等区域体育设施布局和建设,健身路径建设增加20%。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健身步道、城市疏解腾退空间、老旧厂房等“金角银边”建设嵌入式体育场所,建设集运动、商业、娱乐、体验等多样化、综合性的“体育健康集聚带”。学校体育场地社会开放率达到100%。二是完善全民健身服务多元供给。坚持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引导多元主体供给,促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社区体育组织100个,推动体育健身企业与社区成立10所联盟机构,鼓励经营性体育场馆向社会公益开放,促进全民健身繁荣发展。三是丰富体育健身项目和产品。组织全民健身运动展演及体育比赛交流活动 ,举办“一区一品”、“一街一品”等区域品牌赛事。培育并加快发展赛艇、冰雪、攀岩、射箭、击剑、帆船等具有前沿、时尚、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推动专业体育、职工体育、学校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和社区体育全面发展。四是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推动完善社会体育指导站建设,全民健身站点数量达每万人5个以上,获得技术等级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占总人口的4‰;定期举办健身站点技能交流展示活动,全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全区总人口数的51%以上,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老年人数达到52%。五是推进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强化青少年体育精品特色项目基地建设,力争打造3到5个位列全市前列的优势特色项目,提升我区青少年业余体育竞技水平。通过自行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发展,构建青少年健身服务组织网络,保障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使全区青少年俱乐部达30家以上。 (七)传承文化老城历史文脉 完善文物保护长效机制,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活化利用。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年俗文化节等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持续做好非遗传承人和传承项目进校园、进社区推广工作。挖掘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和再生价值,充分发挥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老厂房、老基地、老建筑或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的旅游观光价值,助力提升城区文化生活空间和特色消费空间。积极参与产业园区、特色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建设,借力城市“微更新”改造,通过主题定位、建筑色彩和人文设计等,规划建设集自然风貌与文化特色于一体的韵味小街、城市小品。开发红色旅游,讲好沙区故事,增进文化认同,传承历史文脉。 (八)着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依托辖区丰富的文旅资源,充分展现城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繁荣文明兴盛的魅力人文城区。 1.培育文旅体经济新增长点。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和资源要素,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支持政策。支持文旅体产业文化创新的应用延展,着力培育健康休闲为核心的文体服务业,提升文旅体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 一体融合推进。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旅体产业深度融合为目标,发挥我区冰山慧谷、大机车、和舍艺术工厂、通信电缆厂等老工业基地和星海湾海陆空一体化的优势,在做好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上统筹产业发展,打造海洋研学游、工业遗址游、购物休闲游、科技体验游、体育赛事游等文旅体特色产品。积极参与大机车搬迁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为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积累资源,留足空间,提升文旅产业在全区经济中的占比。 提升湾线功能。充分利用黑石礁-星海湾-马栏河的湾线自然资源,开发建设特色自然景观,打造具有蓝色海洋文化特色的滨海河岸休闲旅游带。加快推进海洋资源的绿色高效开发,丰富吃、娱、住、行、购配套服务,构建研学体验、特色民宿、旅游休闲、影视拍摄、体育赛事等商文旅融合发展的海洋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外地游客必打卡、本地居民必常逛”的休闲生活湾线。 打造时尚名片。一是依托马栏河入海口与星海湾广场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整合大连城市赛艇中心、星海足球场、将苑射箭体验馆等体育运动场馆资源,构建“星海湾体育+”联盟,打造马栏河水上赛事运动区、沿岸休闲健身区、时尚体育区,推动赛艇、篮球、足球、射箭等多元素融合的体育休闲产业发展模式,引领星海湾周边区域运动新风尚,塑造体育旅游产业新名片。二是引进、主办和承办国际跆拳道比赛、中国三人篮球联赛(大连赛区)、沙河口杯东北三省气排球邀请赛、瑜伽节、风筝节等省级以上大型赛事和活动,激活品牌价值,提升城市影响力,实现引流和消费双重效益。三是在西安路核心区域、马栏河运动公园、东北路街心公园、中山公园等场所,增加灯光篮球场等户外体育设施,让街头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融入夜经济,引领新时尚。 2.深化区域优势和科技赋能。鼓励文旅企业转变传统旅游业态模式,加强线上线下创新融合,把景区景点、文化活动、特色文旅产品等上传“云端”,提升游客互动的参与感、实时性和深度性。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以科技和文化为旅游赋能,推动大数据、5G、AR、VR等先进技术在文旅产业中的创新应用,加快发展新型业态,提高产业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工业+旅游。充分发挥冰山慧谷、和舍艺术工厂、Z28等老工业遗产的人文历史元素功能,注重大机车、通信电缆厂工业遗址改造建设的文脉传承,在做好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上统筹产业发展,打造集创意、旅游、教育、休闲、展览于一体的工业遗产文化旅游新模式,培育工业旅游消费业态。 研学+旅游。利用星海湾海洋研学基地(机构)、博物馆、ACX大连星海艺术中心以及中央大道海滨美术博物馆、陈露冰场等景区资源,研究开发研学游产品,带动培训、住宿、餐饮、文化等全域旅游消费升级。 科技+旅游。制作沙河口区旅游攻略手绘地图,并植入全景VR,通过手机扫码即可浏览沙河口区全域景观、特色地面点位及室内活动场景。引导和鼓励文化中心、文博场馆、景区景点开发智慧导览系统和智慧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文旅产品和服务的沉浸式互动体验感,激活旅游消费需求。 会展+旅游。与星海湾开发建设集团保持密切合作,依托星海会展中心和世界博览广场的场馆资源,配合做好会展活动的文化植入与旅游开发,健全展会服务体系,助力东北亚国际商务会展名城建设。 3.助推体验经济发展。注重体验经济对文旅产业业态、商业模式和产品创新带来的重大影响,引导企业将文化旅游项目文创化、IP化和品牌化,持续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符号,发挥名人效应和活动效应,赋予红色旅游、文化节日、体育赛事更多的附加值,实现线上互动体验、线下引流消费,推动星海湾湾区文化、西安路文旅综合体“内容体验和衍生品开发”的产业业态调整,打造“魅力星海湾 活力西安路”区域名片,全方位展示大连的浪漫形象、浪漫品牌和浪漫氛围。 4.发挥产业联盟服务和示范作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聚合文旅体资、产、学、研、用资源,助力产业升级,链条延伸。 支持产业功能升级。支持九蝶文化、冰山慧谷等企业建设运营专业化产业服务和孵化平台,持续推进老工业基地怀旧与现代融合发展的文旅要素升级,逐步实现产业园区从“城市文化公园”到“文化消费园区”的功能提升,助力新兴文创企业发展。 支持文旅跨界融合。组建商文旅产业联盟,发挥联盟资源互通互联优势,积极开展跨界合作,丰富和完善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与价值,带动沙区北部工业基地、南部海洋研学、中部购物休闲产业的共同繁荣发展,畅通经济“内循环”。 (九)加强行业监管体系建设 加强行业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建立行业企业信用档案和市场信用机制,完善行业协会建设,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良性发展机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提高文化旅游市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健全行业市场举报监督制度,建立健全行业市场监管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行业市场义务监督员社会监督功能。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与全国文化市场监管与服务平台和省政务服务网的对接,进一步简化审批材料、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办事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实现文化审批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办结,建设公平公开、诚信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 (十)加强人才与志愿者队伍建设 充分挖掘和培育各类文体人才,联合专业团队、大专院校和企业协会,打造10支特色精品队伍;积极推动篮球、网球、登山、马拉松等健身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培育百名专兼结合的民间文艺社团骨干、文艺带头人和社区文体指导员,发挥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体骨干的作用,推动基层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继续加大沙河口区文化、旅游、文物和体育4个专业志愿者队伍建设力度,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科学规划与实施。将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文明城区评比表彰评价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优化管理服务和体制机制建设。探索引入第三方运营管理等模式,多元联动,统筹协调,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共建共享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政策和资金保障。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申领专项扶持资金等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包括文化旅游企业在内的社会机构参与和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为居民享受文化生活提供多样化选择。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的公共文体管理者和基层公共文体服务人才队伍。将公共文体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稳步推进基层公共文体服务队伍培训,建立培训上岗制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基层公共文体服务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