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进沙河口 >>远景规划 >>详细 |
大连市沙河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发布日期:2021-10-26
来源:区发改局
【关闭】
|
“十二五”时期,是沙河口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强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核心区的重要时期。根据大连市“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沙河口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克难奋进,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开创了新局面,创造了新辉煌。 (一)经济增长实现历史性突破。过去的五年,全区上下凝神聚力,团结一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十一五”时期,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1.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8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2.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5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6.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9倍;实际利用外资15.6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4.6倍。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幅达36.9%,是我区历史上增幅最高的一年。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一五”期间,沙河口区及时明确了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经济。确定了产业发展重点,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商务商业、现代物流等八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科学规划了 “一个龙头、一个中心、五个园区、五个节点” 的产业布局,星海湾地区期货、银行、证券、保险、现代物流迅速发展,金融商务区初具规模;西安路现代商务商业规模迅速壮大,已成为大连市重要商业中心;五个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产业集聚度显著提高;五个节点建设稳步推进,节点经济发展初见成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初具规模。到“十一五”期末,二三产业比重为27:73,服务业增加值是“十五”期末的2.2倍,五年累计实现502亿元,年均增长17%。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积极实施科技牵动战略,经济基础更加坚实,经济体量不断壮大。科技企业发展势头强劲。软件信息、高端科技服务等一批科技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迅速兴起,引进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科技企业,全区科技企业和项目由“十五”期末的603个增加到“十一五”期末的1020个。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多次成功举办了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型招商活动,被誉为“沙河口模式”。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五年间新建经济大项目203个,总投资额294亿元,新开发面积910万平方米。民营经济突飞猛进。全区现有私营企业15770家,个体工商户25090家,累计新增注册资本金百万元以上的企业3058家,注册资本金总计220.4亿元,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社会事业快速发展。高度重视民生,全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教育强区建设扎实推进。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9.5亿元,教育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均衡教育、素质教育、特色教育成效明显,学生初升高全科及格率和优秀率均位于全市前列, 2006和2008年连续两届被授予省“艺术教育示范区”,并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称号。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打造了“星海之恋”、“百天百场”、“高雅艺术进社区——艺术家与百姓面对面”等系列文化活动品牌,不断满足辖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加强。累计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经费3.1亿元,完善了区医院、妇幼保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配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24所;在全市率先建成了社区卫生信息化中心,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政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妇女儿童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区88个社区全部实现标准化,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实现了“一街一品”的服务特色,“帮万家”服务项目被评为“大连市精神文明十佳服务品牌”。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楼院、和谐单位创建活动,荣获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 (五)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坚持以政策扶持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公益岗位援助就业,基本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大力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每年设立10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区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心被确定为辽宁省唯一的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了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失业人员提供“一站式” 服务,稳定就业率达47.2%。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低保范围不断扩大,低保保障金增幅达到120%以上;残疾人工作进一步深化,荣获国家级“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示范区”称号;加强养老工作,基本形成了以南沙老年人之家为代表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全面发展的养老服务网络。双拥共建工作创新发展。率先开展军嫂进社区工作,被军委总部在全国推广,夺得省双拥模范区“六连冠”。 (六)城区环境明显改善。以完善城区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态质量为目标,全面加强城区建设与管理。累计投入6亿多元,新建各类公园16个,维修改造市政道路354条、53万平方米,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4000多个,城区基础设施更趋完善。实施了“花园城市”建设,社区绿化、绿色校园及主干道两侧绿化美化升级工程,新增绿地45.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3.2 %,城区品位明显提升。实施老旧楼院、下水管网维修改造、弃管楼院“两气”安装,新居工程和标准化社区建设等系列工程,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城区管理视频监控“天网”系统,率先实现社区警务用车配备和弃管楼院防盗门免费安装。完善了城市生活垃圾除运体系,深入持久地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区管理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七)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加大。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打造了“星海讲坛”、“老战士报告团”、“高玉宝(名人)连锁站”等富有沙河口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品牌,文明城区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被评为 “辽宁省文明城区”。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在社区设立64个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工作室,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和领导大接访活动,成立区投诉中心,畅通诉求渠道,信访、投诉办结调处率100%,“民情日记”、“民愿接待室”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在全省推广。“五五普法”深入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市推广,依法治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八)政府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法治型政府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预防和化解不安定因素为着力点,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整治活动,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责任型政府建设全面加强。认真履行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督检查力度,全区整建制成为 “国际安全社区”。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加强。全面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一口式”服务,对新引进企业实行“全代理、零费用”服务。依法公开政府信息,确保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增长最快的五年,是辖区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城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是广大干部群众拼搏创新、克难奋进的五年。沙河口区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第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为前提,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开拓思野,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束缚,打破一切影响发展的观念桎梏,紧紧抓住发展先机,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创新服务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发展模式,有效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实现发展新突破。 第三,始终坚持改善民生为根本,把增强百姓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让辖区居民充分共享发展成果,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第四,始终保持拼搏奋进的精神状态,牢固树立敢于攻坚、敢于克难、敢于创优、敢于争先的昂扬斗志,有效应对各种挑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提升沙河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时期,沙河口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形势既有有利条件,也存在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总体趋势向好,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需求结构新变化和经济分工新定位。从国内看,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区域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辽宁和大连看,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政策优势明显,“三个中心、一个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拉动作用增强,沙河口区将迎来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 “十二五”时期,沙河口区自身发展潜力仍然巨大。目前,全区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布局清晰,区域呈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形成了一支能够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队伍,营造了一种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这些都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未来五年沙河口区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有国际、国内发展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更有沙河口区自身的瓶颈制约。主要表现是:产业高端化程度不够,整体竞争力不强,新经济的贡献率还需提高;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发展不够均衡,北部地区发展速度还需加快;社会负担仍然沉重,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压力很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作用、推动作用还不明显等。因此,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积极应对发展挑战,努力实现区域发展的新跨越。 (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突出核心城区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经济,加快发展民生和社会各项事业,着力推进物质、精神、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核心区。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优势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明显,先进要素的集聚规模更加壮大,核心功能的吸纳效能更加突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实现区域由老工业区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转变,由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转变,由人口大区向人才富区转变,使我区成为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高地、创新型城区的典范、和谐民生城区的表率,基本建成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核心区。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国内招商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15%以上,五年实现倍增。力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三年翻一番。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78%以上;新经济发展布局更加完善,重点区域集聚作用更加明显,重点园区支撑作用更加突出,节点地区带动作用更加显现,实现城区的功能再造。 ——民生质量明显提高。民生投入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5%以上;城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加快旧城区改造,辖区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产品更加丰富,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文化资源充分优化和利用;文化活动的知名度、影响力显著提升,逐步向品牌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化、国际化特色明显,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生态环境更加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区管理更加科学,城区环境更加宜居;大规模植树造林成效明显,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7%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4平方米以上;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生态水平明显提高。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沙河口区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区域经济要在发展中促进转变,在转变中促进发展,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一)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从区域的资源优势出发,突出新经济产业发展,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建立“多层次、高增值、强辐射”的产业发展体系,提升区域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以下八大产业。 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等金融产业,配套完善信用评级、资产评估、金融担保、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形成功能完善的金融服务业发展体系。 商务商贸业。加快建设高档星级酒店、商务楼宇、大型城市综合体和专业化市场,突出发展现代商业、商贸和商务,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商务商贸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现代物流业。 依托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利用现代第三方物流技术,实现商流和物流的有机结合,促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大连现代物流业的主要承载地。 房地产业。加强政策引导和规划指导,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积极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着力发展商业地产,不断降低住宅地产在房地产开发中的比重,确保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和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二)深化拓展“1155”布局。“一个龙头、一个中心、五个园区、五个节点”是沙河口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要全力推进其增大效益,扩大规模,提升功能,不断提高其辐射力和影响力。 星海湾金融商务区。星海湾地区要努力成为功能完善、门类齐全、设施先进,国际化、高端化趋势明显的国家级金融功能区。依托期货大厦、金融大厦、证券大厦、保险大厦、信托大厦,大力发展金融、期货、保险、外汇交易与结算等业务,重点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亚太区、中国区总部、功能总部和后台服务中心,打造辐射东北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依托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大连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和石油大厦,大力推进专业领域交易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发展物流电子商务,推进大宗商品交易,打造辐射东北亚的区域性物流中心。要充分发挥星海湾金融商务区的带动作用,在南太原街建设金融服务拓展区,在滨海沿线建设旅游休闲拓展区,形成泛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完善的服务功能体系。 西安路商务商业区。西安路地区要力争成为高端产业集聚、现代商业云集、文化娱乐功能完善,现代时尚活力的商务商业中心。要按照“南拓北进、南连北引”的基本原则,全面推进西安路二期改造,突出南部地区的文化休闲主题,建设电影综合体和五星级酒店;强化中部地区现代商务和特色商业功能,加快建设西安路城市综合体、现代服务业总部大厦和尚品天城电子产品交易中心;提升北部地区的商业功能,加快建设海产品交易中心和兴工北侧旧区改造项目。要充分利用西安路商务商业的影响力,加强周边地区规划,向华北路沿线延伸发展现代商贸业,向黄河路沿线拓展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产业,扩大商务商贸区的辐射范围。 五个园区。“五个园区”要成为导向明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对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新经济高地。总部经济园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及其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努力搭建信息交流和产品交易平台,促进区域经济集约化发展。设计产业园要重点发展产品研发设计产业,引进以技术开发、产品开发、试验、检测等为重点的研究开发服务业企业;积极引进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企业形象设计、设计管理等为重点的设计服务业企业,促进设计产业集群化发展。创意产业园要不断提升档次,扩大影响。星海创意岛要打造成为以知识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为特点的产业园区,服装创意产业园要建设成为集服装设计、展示、品牌推广于一体的专业园区。中小企业园要以软件开发、电子商务、资讯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人才培训、劳务中介等为补充,打造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中小企业成长基地。软件信息服务产业园要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依托大连五甲万京信息科技园、IT产业大厦、国际工控中心、智业高端服务中心,发展软件、信息、网络、低碳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个节点。“五个节点”要成为社区商业发达、休闲娱乐功能完善、特色经济发展迅速,融合现代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的城区经济发展新典范。黑石礁地区要丰富内涵,主动承接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的产业辐射,重点发展科技研发、软件信息、商贸娱乐、教育培训产业。马栏地区要扩大优势,利用红星美凯龙进驻、逸彩城拓展等契机,加快发展建材家居、休闲娱乐等特色产业。春柳地区要提升服务业功能,推进旧城区改造,加快专业市场升级,发挥医疗产业聚集优势,发展工业产品流通、商务商贸、医疗服务、休闲娱乐产业。李家地区要拓展空间,抓住旧城区改造和企业搬迁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满足辖区居民需求的社区商业和承接空港优势的现代物流业。五一广场地区要突出特色,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广告策划、现代商业、技术转移、工业产品销售展示等特色产业为牵动,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 (三)全面实施“十百千”工程。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是方向,布局是载体,企业是根本。未来五年要着力打造十大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扶持百个优势明显的龙头新经济企业,培育千个极具潜力的成长型企业,为区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 1.十大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十大产业集群”是我区未来发展的核心所在、优势产业的集中代表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以“十大产业集群”为引擎,推动新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夯实区域经济发展基础。 2.百个优势明显的龙头新经济企业。“百个龙头新经济企业”是指具有产业导向鲜明、贡献能力较强、市场前景广阔等特征的重点新经济企业。 3.千个极具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千个成长型企业”是指发展快、潜力大、效益高、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朝阳企业。通过千个成长型企业的培育,营造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形成点多面广覆盖全区的成长型企业发展格局。 (四)不断完善保障措施 一是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开展专业化、主题式招商选资活动,深入推介区域内的重点项目、特色楼宇和优势企业,每年举办两次以上的大型招商会。探索推进网上招商、中介招商等新模式,集聚更大的信息流、资金流。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上市融资、境外投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二是增强创新能力。强化创新理念,按照市场规律,打破常规,突破束缚,形成具有特色、符合城区实际的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务实、高效、管用的原则,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科技创新,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继续推行沙河口区关于新经济、现代服务业、总部楼宇发展的政策举措,促进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围绕区域发展要求,针对区域内的大型企业、优势企业、新兴企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形成区域发展的洼地效应。 四是优化服务环境。继续实行“全代理、零费用”和“一口式”服务,畅通行政许可绿色通道,建立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机制,从市场调查、发展定位、政策咨询、手续办理、业务开展、招商引资等多个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打造优质的发展环境。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创新机制、高端引领”的原则。健全人才引进机制,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创新人才引进模式,重点引进创新型、创业型、领军型人才和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性人才。创新人才使用制度,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竞争机制,完善人才各项福利保障,建立优秀人才奖励制度,着力将沙河口区打造成为人才高地。 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打造符合区情实际、可持续发展的八大公共服务体系,全力建设适应居民意愿、提供便捷服务的九大系列公共产品及民生工程,广泛开展满足居民需求、富有沙区特色的十大系列公共活动,全面提升公共福利水平,增强辖区居民幸福感。 (一)劳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通过积极工作,努力建设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创业氛围浓厚、就业能力普遍提高、就业岗位比较充裕、就业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帮扶、劳动关系和谐的充分就业城区。要积极搭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政策扶持创业,以品牌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服务体系。不断创新就业服务模式,积极开展行业培训就业“一体联动”、 就业经理人、创业孵化基地等服务,建立就业经理人工作室,新增一批创业孵化基地。重点扶持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新生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延伸、拓展、提升大学生创业中心服务功能,支持高校“创业苗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支持孵化成功的项目上规模、提档次。坚持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并举,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行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不断拓宽就业领域。积极推进博士·中国(大连)创业基地和区创业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开展“大学生激情创业沙河口”和社会就业援助活动。 (二)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提高民生福祉的基本途径。随着经济发展,要保证辖区居民困有所帮、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发展成果充分共享、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不断强化以低保救助为主、临时救助为辅、慈善救助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分类救助政策,针对各类弱势群体分别制定救助保障制度,加强低保与帮扶的有机衔接,使社会救助保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不断扩大低保救助范围,提高低保标准,完善低保自然增长机制,实现应保尽保。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依托、社区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网络,实施空巢老人关爱行动;加大对残疾人救助力度,动态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残疾人康复、托养、日间照料等综合服务设施。积极发展慈善事业,不断拓展慈善救助和慈善公益活动领域,完善慈善基金保障机制,将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教育助学、老年人福利、残疾人康复、妇女儿童保护等纳入慈善基金救助范围。加强宣传引导,大力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帮扶氛围,广泛开展以养老助残为重点的社会帮扶活动和志愿者援助活动。 (三)教育事业。教育是民生之基。要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努力建设以均衡化、信息化、特色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育强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打造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教育资源日趋均衡、教育设施先进、教育质量领先、教育教学富有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以夯实基础、提升内涵、促进公平为重点,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继续教育全面发展。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常态化;进一步加强教育特色化建设,以“一校一品”为目标,促进校际间各具特色的发展;进一步加强教育均衡化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和设施优先向基础薄弱学校配置,保证辖区居民享有公平教育权利。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的培训交流和管理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职业道德、业务能力、教学管理素质,积极引进素质好、水平高、有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完善教师聘任和考评系统,激活用人机制,促进教师队伍不断优化。全面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以大连市作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0—3岁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90%以上,3—6岁儿童入园率达到100%,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水平。积极开展继续教育。以区社区教育学院、街道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辅导站为依托,加大社区教育品牌和学习基地建设,进一步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的开放式继续教育机制。 (四)医疗卫生和计生事业。公共卫生服务是民生之需。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医疗、预防、保健服务适应居民需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构建以辖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预防保健所等医疗机构协同服务,以公立和非营利医疗机构与民营营利医疗机构相结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全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协调,建立对口协作机制,探索组建区域性医疗服务联合体;加强组织,探索建立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加强引导,整合资源,探索建立家庭医生、私人医生服务模式。不断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不断健全技术带头人和全科医生培养和引进机制,不断强化公益性医药卫生管理和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构建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高疾病防控能力、医疗救助能力、卫生执法监督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人口总量调控,着力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深化“健康家庭促进计划”,提供优质生育和生殖保健服务,全面提高人口出生素质。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进程,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 (五)文化体育事业。文化繁荣是民生之盼。要创新发展文化事业,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丰富的文化活动、特色的民间艺术、繁荣的文化产业,满足辖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要着力打造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相映成辉,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适应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变化、新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立足辖区发展实践,反映辖区居民现实生活,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推进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特色文化建设,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不断推进文化繁荣。依托区位优势,积极扶持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文化要素市场,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提升全区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快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公共文体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体服务功能。积极发展体育事业。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围绕建设体育强区的目标,大力开展群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体育竞技水平,推动体育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全面提高全区人民的身体素质。 (六)城区建设管理。生态怡人的工作生活环境是民生之愿。要加快城区建设步伐,努力打造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管理科学的现代化新城区。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数字化管理、建管结合的城区建设管理体系。着力市政路网建设,改进道路维修养护模式,提高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适应辖区现代物流、人流、信息流高速增长的需求。着力公益设施建设,加强公园、广场、停车场建设和事关居民生活的水、电、气管网改造。着力市容环境建设,积极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活动,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7%以上;加强主干道、重点商业区街、标志性建筑的亮化美化,精心打造时尚现代商业街区;建设新型垃圾除运体系,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着力实施旧城区和弃管楼院改造工程,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太阳能、雨水收集利用、LED照明节能技术和产品应用。着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积极推广城区管理重心下移、责权明晰、责任到人的属地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条块结合、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城区管理机制,依托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应急处理、社区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健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重大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度,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理顺路街扫保管理机制,加快环卫作业市场化进程,不断创新城区管理模式。 (七)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是民生之盾。要大力加强“平安沙河口”建设,营造秩序井然、治安良好、生活安全、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着力打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排查调解、信访投诉等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共同作为的维稳工作体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坚决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信访、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推进信访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进一步畅通群众投诉渠道,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解决居民提出的问题,依法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要从区域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全局出发,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社会稳定。着力构建宣传教育到位、制度建设到位、责任分工到位、治理整顿到位、安全设施到位,覆盖生产、工作、生活、学习各领域的平安建设体系。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确保高危生产企业、高密度人群聚集场所、食品药品的安全。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完善安全生产责任机制,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巩固国际安全社区建设成果,不断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安全制度建设和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全民安全生活意识,形成人人关注安全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不断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全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的民主管理制度,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民主环境。加强普法和法律援助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服务体系,形成诚信高效的法律服务环境。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八)公共管理。加强公共管理是服务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要通过不断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实现社会良性发展,提高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综合服务能力。要建立主体资格明确、责任分工清晰、执法责任规范、监督机制健全,依法执法、文明执法、和谐执法的公共管理服务体系。不断深化行政管理机制创新,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优化管理结构,推进职能下放,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力。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涉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事项,要广泛集中民智,听取民意,形成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加强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推动政府公共服务专业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开展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进行市场监管,促进执法公正、公开,提高执法质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人才资源和队伍建设,建立系统配套、优势明显、吸引力强的人才服务机制。建立公务员分级分类培训和岗位交流机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公共管理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求,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五、规划实施基本要求 《规划纲要》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是制定区域和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实现《规划纲要》确立的各项目标,关键在党的领导。全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把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分析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及时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工作重点,紧紧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二要明确实施主体。《规划纲要》一经批准,由区政府组织实施,具体的规划目标、政策措施、项目建设落实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实施过程中,受内、外部环境影响确需调整规划时,区政府应适时提出调整方案,经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三要加强监督检查。建立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估机制,掌握规划实施进程,并定期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区委汇报、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区政协通报,加强规划实施的全面监督,保证规划如期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