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公开 >>区政府文件 >>详细
【沙政发〔2023〕28号】关于印发《大连市沙河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12-15         来源:区发改局          【关闭】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大连市沙河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业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大连市沙河口区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15日
 
 
 
 
大连市沙河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沙河口区“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指导和支持下,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大连2049城市目标愿景,紧紧围绕“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持续深化“两区五片一湾线”空间布局,加快完善“二四三”产业体系,着力增强城区经济实力,大力发展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成为创新活力、诚信和谐、智慧宜居的现代化城区,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

一、“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十四五”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区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区经济社会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基本完成了《大连市沙河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阶段性目标任务。

 

二、规划主要任务完成情况及实施成效

(一)空间布局优化升级

我区“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两区五片一湾线”空间布局。“十四五”以来,两区优势地位更加凸显,五个片区初具规模,湾线概念深入人心,空间布局持续优化,推动城区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1.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大商所龙头影响力日益增强,黄豆、豆油等期货新品种挂牌上市,实现豆类产业链期货和期权工具全覆盖。围绕大商所,谋划金融业强链补链延链,引进首创京都期货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大地期货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恒力期货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中迈(辽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金融和贸易类企业共计50家,其中金融类企业35家、贸易类企业15家,全市九成以上期货经营机构汇聚星海湾,注册私募基金11家,兑现期货市场奖励资金约7472万元。湾区商务楼宇使用空间进一步提升,万科大都会建成并投入使用,星海长岛实现销售。

2.西安路商务商贸区影响力日益增强。商圈南拓迈出坚实一步,打造宝泰旗舰坊TOD商业体,并获大连市新能源汽车生活街区称号。持续推进西安路商务商贸区大型综合体的升级改造,中央大道与新城集团合作完成吾悦广场项目升级改造,锦辉商城完成了影院新业态的引入,西安路百盛完成部分升级改造,更名“大潮乐园”。建成长兴里小吃街成为大连热门打卡地,并获省级特色夜经济街区称号。罗斯福持续引进首店,华为旗舰店、斐乐旗舰店等多家店铺开业。

3.五片区多点支撑格局初步形成。马栏片区加强业态调整升级,完成马栏再就业农贸市场、交大小吃街等升级改造。南沙片区着力发展专业市场,不断优化幸福家居专业市场,完成熟食品交易中心升级改造。李家片区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推进大红福锦绣邻里生活中心、来福星养老院、九邦医院、绿之都大酒店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春柳片区依托冰山慧谷着力做好“工业游”文章,引进和培育九蝶文创、星河体验中心、熊洞街、冰场等企业项目,推动文体商旅业态融合发展,日均客流量达到上万人次,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中山公园片区引入新媒体直播、脱口秀剧场、密室逃脱、剧本杀等新业态、新模式,相关企业或机构已达30余家。

4.黑石礁-星海湾-马栏河湾线休闲娱乐功能逐步完善。整合特色文旅资源,打造“黑石礁科普公园-辰熙天街-ACX艺术中心”“圣亚海洋世界-星海广场-和平商圈”两条夜游动线,构建创意文化、旅游休闲、主题民宿、特色餐饮等于一体的文旅商业湾线。完成辰熙天街、大连倍客优市集西遇风情古街、大隐娱乐文化街区升级改造。举办河畔电音节、城市草地(广场)音乐季及各类高端文化艺术活动提升湾线艺术氛围。利用湾线、海洋、河岸资源优势,打造赛艇活动基地,城市赛艇中心组织举办大连国际赛艇大师赛、端午龙舟嘉年华等活动,扩大了湾线的影响力。

(二)发展活力逐步增强

我区“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建设高端引领的“二四三”产业体系。“十四五”以来,我区以产业项目建设为引领,金融、商贸、科创、文旅等重点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壮大发展,城区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提升。

1.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十四五”以来,全区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共22个,计划总投资69.3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7个,占比31.8%,计划总投资12.4亿元;房地产类项目3个,占比13.6%,计划总投资23.9亿元;社会民生类项目12个,占比54.5%,计划总投资32.9亿元。围绕“二四三”产业体系谋划并建设了宝泰旗舰坊、H•PARK享乐吧•大连文商旅产业园、大连宾乐雅酒店、大连海洋大学北方海洋数据应用工程中心建设项目等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效应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项目,成功盘活原颐和星海二期、星海御景2个“停缓建”项目,不断强化大项目“硬支撑”作用。

2.消费市场回暖升级。“十四五”以来,我区主要的商业综合体共引进零售、餐饮、娱乐等首店近50家;如意街等西安路后街区域依托罗斯福、中央大道吾悦广场等大型商超,以小店经济形式作为主力商业综合体的补充,不断扩大消费群体,增强夜间消费竞争力;围绕地铁夜经济、集市夜经济、文化夜经济、高校夜经济、美食夜经济等培育特色夜经济载体,发展了一批特色夜经济项目,其中长兴里小吃街、黑石礁西遇风情古街获得省级夜经济示范街区称号以及大连市首批夜经济特色街区。

3.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打造银企对接平台,常态化助力企业融资纾困。设立沙河口区“金融超市”,共对接企业80余户,为19家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资金5274万元。用好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利用担保贷款融资。“十四五”以来,10家小微企业获得创业担保贷款共3956万元,拨付财政贴息资金50.7万元,为担保公司和银行补贴奖补资金14.4万元。

4.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再结硕果。持续推进南部星海湾风情湾区-中部西安路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北部冰山慧谷创意产业园区建设。2023年我区获评“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典范区”。深化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三处红色资源纳入辽宁省革命文物名录。做优特色文化“创品牌”,圣亚海洋世界获评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冰山慧谷先后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优秀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示范案例、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等荣誉。

5.产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立足新一代数字技术融合应用与平台创新,不断推动数字经济在金融、工业、旅游、医疗、养老等领域融合应用,引领经济社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工业5G场景应用项目增至10个,涵盖轨道交通行业、食品行业、水生产处理行业、城市照明、化学储能等多个领域;大连圣亚海洋世界成为全省首个5G专网智慧旅游项目和大连首家数字货币场景应用的4A级景区。

(三)创新成效加快显现

我区“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汇聚创新发展的支撑动能。“十四五”以来,我区充分发挥“三所四校”比较优势,高校院所科技供给策源联动效应增强,科创载体建设取得进展,尤其是提出创建科技创新主城区建设后,人才等科创资源要素得到有利激发。

1.创新载体赋能升级。沙河口区双创示范基地获省级表扬激励。新增省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家。省级瞪羚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新增省雏鹰企业26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24家。高速动车组用轴承关键技术深化研究与试验验证项目入选2022年大连市“揭榜挂帅”项目榜单,辽宁省轨道交通低碳发动机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021年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5.6%。2022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8.6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53%。目前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32家。

2.产学研深度融合。2023年先后与大连海洋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区校合作范围,强化区校协同创新力度。持续深化与东北财经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前期达成的战略合作事宜。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和区校合作共建任务清单工作机制,为高校提供协同育人、周边环境治理、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举措。联合大连化物所开展科技成果展示及对接活动,深度挖掘大连化物所各领域高水平技术成果。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车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的2个项目获得大连市“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立项。

3.人才培养环境优化。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5+22”人才政策、“兴连英才”计划及配套实施细则,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出台“才聚大连•智汇沙河口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启动高层次人才引进、留学回国人员项目申报、人才服务进百企、博士后创新人才集聚工程等工作。“十四五”以来,新认定高层次人才309人,紧缺人才122人。

(四)开放合作不断深化

我区“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构建开放合作的全新发展格局。“十四五”以来,我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强多层次区域合作,对外开放合作有效加强。

1.开放水平持续提升。积极开拓日韩市场,推动大连长城自控技术有限公司等项目取得进展。积极对接港资项目、东南亚项目,城堡酒店有限公司、上药康德乐有限公司、香港一起网科等均完成进资,并陆续开展增资。围绕商贸、金融领域洽谈华润万象城项目,并与华润大连房地产公司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十四五”以来,我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67家。

2.积极创新优化招商引资方式。大力推行网络招商、线上推介、网上签约,举办“海韵大连•创新沙河口”网络招商引资暨项目签约仪式,吸引100万人次线上观看。组织辖区约百家外贸企业、电商企业参加消博会、东盟博览会、中东欧博览会、广交会、进博会等大型国际展会。

(五)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我区“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十四五”以来,我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创建“营商环境最优区”建设活动,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1.行政审批数字赋能。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创新工作举措,积极推进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业务的网上“可办”。截至目前,全区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679项,除特殊事项外100%实现了进厅上网、网上可办,其中最多跑一次事项678项,即时办理事项302项,容缺受理事项188项。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十四五”以来已认领了 “一件事一次办”事项201项,实现了“一个窗口收件、一套申请材料、综窗发证邮寄、限时联审联办、企业只跑一次”。

2.政务服务多元化。建立并不断完善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分中心及街道、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政务服务不断向基层延伸。持续推进便民服务站建设,制定《沙河口区便民服务站建设实施方案》、《沙河口区便民服务站建设标准化指引》,梳理便民服务站事项111项,全区94个社区实现便民服务站全覆盖。编制《办事不找关系指南》,涵盖27个委办局、7个街道、94个社区的836项政务服务事项。“十四五”以来,“双公示”信用信息2.4万条,公示率100%。

(六)促进就业有序推进

我区“十四五”规划提出了高标准更充分促进社会就业。“十四五”以来,我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开展系列就业创业活动,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1.加强职业培训。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三年技能提升行动顺利完成,“十四五”以来,共为辖区2300余家企业累计发放各类职业培训补贴1.2亿元。抓好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科学规范组织创业培训。健全产业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与辖区企业建立产业联动的培训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推行新型学徒制。

2.统筹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每年举办30场“招工在社区、求职在家门”招聘会和春秋两季高校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开发就业岗位2万个。组织开展“我爱大连、就选大连”系列活动,积极落实“万岗计划”等促就业举措,重点打造我区高校毕业生“职通车”、私人定制和“就业经理人”等就业品牌。

(七)基础教育加快发展

我区“十四五”规划提出了高品质特色化发展基础教育。“十四五”以来,我区扩增普惠性资源,优化义务教育资源布局,基础教育朝着高品质特色化方向发展。

1.普惠性资源持续扩增。“十四五”以来,新建2所公办幼儿园,回收改建1所公办幼儿园,共新增630个高质量公办学位,新认定14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022年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4.3%,普惠性幼儿园幼儿占比达到88%,沙河口区幼儿园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要求,安装率达80%。大力提升保教质量,“十四五”以来,新增2所五星级幼儿园,6所四星级幼儿园。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小学开展“可视化”教学研究,初中开展“关注学习主体,创设活力课堂”。通过开展700余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主题教研、培训等活动,推进193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促进了各层级教师专业素养提升。20个“名优工作室”和“学科工作室”成为孕育区域名师的孵化器。增强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十四五”以来,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76人次,资助金额86万元。

(八)卫生服务大幅提升

我区“十四五”规划提出了高水平全方位提升卫生服务。“十四五”以来,我区推进健康沙河口建设,医养结合服务质量、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在抗击疫情工作中,展现了坚强的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1.医养结合工作持续推进。辖区43家养老服务机构均与医疗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6家医养结合机构与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签约建立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机制。积极提升老年健康服务水平,推动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老年病门诊,10家医疗机构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南沙街道后山社区被命名为2022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2.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实施医药分开的综合改革,有序调整区医院收支结构,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原则,切实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医联体100%覆盖基层卫生机构,建立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三甲医院远程医疗服务合作。开展中医特色诊疗,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目前全区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国家级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中医馆建设率达100%。初步形成以区医院中医科、民营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构成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

(九)民生福祉全面保障

我区“十四五”规划提出了高质量全覆盖健全保障体系。“十四五”以来,我区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弱有所扶、老有所养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1.救助力度持续加大。严格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十四五”以来,我区两次上调城市最低保障标准至850元,平均涨幅6%。两次上调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至1700元,累计发放低保金4176.2万元,增发临时价格补贴12.9万元,增发两节一次性补贴、电价补贴、疫情补助等救助金297.3万元。提高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至1710元,累计发放资金242.4万元。抓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工作,累计发放残疾人双补1159.6万元。

2.社会养老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建成区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1处,全区各街道均建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及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功能更加完善。通过采用“互联网+”运营服务模式,织密“1+7”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如期建成708张家庭养老床位,并开展个性化上门服务。

(十)文化内涵充分挖掘

我区“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建设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区。“十四五”以来,我区传承文化老城历史文脉,提升城区文明形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城区文化内涵有效彰显。

1.文化老城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分阶段开展18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矢量数据测量,完善文物管理档案。开展文物地块核查,推进圣德太子纪念堂旧址修缮工程项目。大连中央放送局旧址列入市级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新增区级非遗项目1个,新晋革命文物3处。

2.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优化。截至目前,我区共有街道图书分馆7个、城市书房2个、文化驿站2个、社区书屋85个、图书流通站24个,总藏书100万册以上。积极探索全民健身事业社会化运营创新机制,与友谊运动会馆挂牌合作运营沙河口区市民健身中心,填补了我区市民健身中心的空白。开展文化进社区、文艺之夏、“魅力沙河口•喜迎二十大”等系列文化活动700余场,“圆梦百年”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1000讲,“艺起爱生活”全民艺术普及工程500讲,推动优秀文艺产品创作,推出舞台艺术作品100余个,创作美术、书法和摄影作品300余幅,充分展示时代文化风貌。 

3.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创设“晨话夜访”“爱心来敲门”等百余个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文明实践项目,深入开展“传承雷锋精神 弘扬时代新风”“我们的节日”“滨城有好人 身边有力量”等主题活动1500余场、“五类”文明实践活动8200余场。“十四五”以来,沙河口区老战士报告团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组织”,1人获评“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1个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李家街道锦虹社区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向上向善的文明风尚愈发鲜明。

(十一)城区环境显著改善

我区“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美丽平安的宜居城区。“十四五”以来,我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区建设管理水平,高质高效大范围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城区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1.创新推进“EPC+O”旧改模式。“十四五”以来,共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99万平方米,改造升级背街小巷34条,改造现存历史遗留建筑约10万平方米。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创新管理,按照“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改造思路,在全市第一个采用“EPC+O”模式,引入企业投资,解决了后续管理问题,在全市第一个完成线缆下地工作,做到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2.海绵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十四五”以来,开展街景及树间绿化工程,实施树间绿化建设长度为1500延长米,绿化面积3600平方米,街景建设面积约2630平方米。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对辖区老旧小区楼院以及小区外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实施雨落管断接、雨水花园、透水铺砖等海绵化改造,总计改造面积约30万平方米。“十四五”以来,在迎宾路线摆放鲜花74万株,栽植五色草640余万株,建设街景绿化8处、口袋公园20处,生态型游园10余处。立体绿化延长770米,补植裸露绿地4500余平方米,裸露山体4800平方米,完成行道树栽植补植230株,绿化覆盖率45.9%。

3.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聚焦蓝天、碧水、净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关键环节,突出科学、依法治污。“十四五”以来,我区6项空气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截止2023年6月末,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86.1%,PM2.5均值35ug/M3 (微克/立方米)。加强对辖区马栏河污水处理厂、春柳河污水处理厂等5个污水处理厂的监督巡查,确保排放废水达到一级A标准。持续做好入海排污口监管、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等工作。

(十二)社会法治良性循环

我区“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建设和谐有序的善治城区,“十四五”以来,我区深化法治沙河口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逐步健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市率先实现“一社区一法律顾问”无纸化办公全覆盖。94个社区“法治超市”“智慧评理说事” 均达到“七个一”建设标准,选聘评理说事员255名。全市首创将人民法院云调解平台植入26个“居民评理说事点”,采用远程音视频调解方式进行在线调解,搭建矛盾纠纷解决闭环路径。全面推广“三调合一”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模式,累计调处矛盾纠纷5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

2.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全力打造区公共法律服务智慧平台,精准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访问总量达5000余人次。坚持推行法律顾问定期到社区坐班制度,94个社区法律顾问累计工作3.5万小时,解答群众法律咨询4万余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0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千余件,受惠人群2万余人,切实让群众不出社区就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十三)安全保障全面强化

我区“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强化城区公共安全保障,“十四五”以来,我区加强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切实保障城区公共安全。

1.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安全生产硬措施。制定《大连市沙河口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和《区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年度安全生产重点任务清单》,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落实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控风险、治隐患、保安全”安全生产和消防综合整治行动。完成7处地下二层冷库全部拆除、改造老旧燃气管网56.69公里、249栋(82万平方米)老旧楼体的外墙保温材料改造等十大整治攻坚任务。

2.强化“三管三必须”责任落实,提升整体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制定《沙河口区落实“三管三必须”安全生产责任场景化模式实施方案》以及场景化监管机制运行中监管和协同工作机制,明确了49个安全监管场景,进一步明确了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及各街道的监管范围和安全生产责任。

三、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一)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四五”以来,在规划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够坚实,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1.个别指标个别年度未达到预期目标

“十四五”地区生产总值指标预期目标是与全市增长同步,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6.1%,低于全市(8.2%)2.1个百分点,未能达到年度目标。但我区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力以赴稳增长,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5.2%,高于全市(4.0%)1.2个百分点;2023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6.5%,高于全市(6.2%)0.3个百分点,逐渐恢复到预期增长区间。

2.空间布局有待深化拓展

作为建成区,目前我区建设用地匮乏,发展空间瓶颈制约越来越大,但同时也存在有不少厂房和楼宇闲置的问题。亟需围绕“两区五片一湾线”空间布局,深挖存量资源,向空间要效益,拓展增量空间,导入优势产业。

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和西安路商务商贸区作为我区两大核心功能区,起到了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但是对照《规划》提出的两区连通发展要求,尚有不足。星海湾金融商务区作为大连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承载地,发展能级有待提高,大商所龙头企业溢出效应仍需强化。目前全区金融企业多以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的营业部和分公司为主,数量约为300余家,除大商所外,全区仅有大通证券、百年人寿两家大型总部型金融机构,金融企业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内有中石油大厦、保华金融中心、飞通广场等6个停缓建项目有待重启盘活。西安路商务商贸区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消费逐步恢复,但部分商场业态仍较为单一,消费潜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商圈整体业态趋同,消费层级梯度及业态区分度、辨识度不强,商场外立面、亮化等基础设施需要升级改造,如意街等“后街经济”发展仍显粗放,商圈业态有待迭代更新。

马栏、南沙、李家、春柳和中山公园五个片区形成各具特色的社区型商圈,满足周边居民日常基本消费和生活需求,但社区型商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存在低端化、单一化、传统化等问题。个别片区距离《规划》提出的发展高端服务产业目标仍有差距,片区内的尊远建材厂等闲置厂房,搪瓷厂等地块资源推进难度大、落地周期长,深度开发利用不足。五个片区联动发展不足,尚未形成竞合效应。

黑石礁-星海湾-马栏河湾线逐步成为经济湾线、生态湾线、休闲湾线。但是,随着文旅行业强势复苏,湾线周边商场、宾馆、停车场等优质旅游配套设施不足问题逐渐显现,游客众多但驻留消费、深度消费不足。“十四五”以来,星海湾大桥灯光秀、圣亚海洋世界升级改造提升了游客旅游体验感,大连城市赛艇中心举办多项体育赛事,提升了湾线知名度。但是湾线周边新建特色大型文旅项目偏少,个别娱乐设施陈旧,新型的体验式、互动式海上运动项目仍有所缺乏。打造创新型商旅文体综合体验类项目,创新特色消费场景,挖掘山海河滩岸线等旅游资源均有较大空间。

3.产业结构亟需转型升级

目前,我区三产占GDP比重约75%,但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仍有待提升。从2023年上半年情况看,二产增长21.6%,对经济增长贡献超过60%;三产增长2.8%,对经济增长贡献不足40%。加快构建沙河口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金融服务、商务商贸两大支柱产业仍有升级潜力。金融服务业发展能级偏低,金融业占全区GDP的比重为10%左右,而中山区金融业占比为33%,距离《规划》提出的支柱产业定位仍有差距。商务商贸业转型升级缓慢,体量大、贡献强的龙头企业数量偏少。

文化创意、旅游会展、轨道交通、专业服务四大特色产业亟需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以冰山慧谷、和舍艺术工厂、ACX艺术中心为代表的一批文创园区,但园区综合贡献度仍有待提升,辖区仍有部分适宜发展文创产业的闲置厂房、地块资源受政策制约,未能有效开发利用。旅游业强势复苏,但是优质文旅产品供给不足,文旅品牌特色不强,税收贡献不大,展会规模偏小,知名展会较少。轨道交通产业在机车厂搬迁后,新谋划的中车区域轨道交通创新中心项目目前推进效率不高,距离落地运营仍有较长周期。专业服务业中勘察测绘等服务业态发展有一定基础,但从总体上,包括咨询、会计、法务等各专业服务业门类均存在行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体量不大的问题。

数字信息、新材料、健康医养三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尚处萌发状态。数字信息产业发展应用深度和广度不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未能形成规模效应。新材料产业发展涌现出法施达等一部分新兴潜力企业,但受空间用地影响,产业集聚效应有待提升。健康医养产业市场需求广阔,辖区资源丰富,但资源整合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下一步需科学规划、迅速布局、抢占市场、打造品牌,争取实现突破。

4.重大项目支撑作用不足

项目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十四五”以来,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内需收缩、预期转弱等因素影响,全区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支撑不足,大连气体厂、啤酒厂等地块项目落地开工困难,对辖区未来经济发展、巩固投资,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5.市场主体流出问题凸显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我区市场主体呈现净流出的态势,2021年,全区净流出企业244家,2022年,全区净流出企业215家。企业流失态势,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全区经济稳定发展带来隐患。

6.民生事业存在短板弱项

沙区是人口大区,也是民生大区和养老大区。民生社会事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与辖区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在教育领域,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在养老领域,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养老服务机构总量偏少,不能满足辖区居民养老需求。教育和养老等优质服务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不足,对人才引进、产业发展引力不强,做强民生事业,带动经济产业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二)规划实施面临的发展形势

从国际看,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超预期,外部冲击不断加强,受疫情影响持续、乌克兰危机、气候变化、贸易保护、宏观经济结构性问题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面临长期低增长的风险。

从国内看,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从全省看,省委抢抓“十四五”后三年重要窗口期,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外界对辽宁的预期持续向好,各类资源、人才、项目不断向辽宁涌动和集聚,有效投资增加,消费继续回暖。但是,我省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内生动力还不强,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挑战。

从全市看,大连市大力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大连行动,加速挺进“万亿GDP城市”,全市经济企稳回升,经济总量在全省乃至东北地区的首位度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面临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红利,全省深化央地合作等重大发展机遇。但是,全市经济总量规模不大,产业结构仍需优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仍需提升,亟需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经济稳增长仍然面临很大压力和挑战。

从我区看,抢抓全面振兴新突破发展机遇,深化央地合作项目,打造科技创新主城区,高质量发展动力不断汇聚,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的积极态势,总体发展态势符合“十四五”预期。但是,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区经济总量较小,财政运行压力增大,有效投资不足,重大项目较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够充分等问题仍然突出,部分产业和项目推进仍面临诸多困难,要顺利完成“十四五”预期目标,后两年时间,仍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咬定目标不放松,坚定信心,采取务实举措勇开新路。

四、下一阶段推进规划实施的工作重点

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大连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落实好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李强总理在辽宁、大连调研时讲话精神和郝鹏书记来连调研指示要求,聚焦大连加快推进“两先区”“三个中心”高质量发展,加快挺进“万亿GDP城市”,奋力当好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辽沈战役”急先锋,全面落实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我区将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深耕细作“两区五片一湾线”空间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谋划和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奋力开创建设创新活力、诚信和谐、智慧宜居的现代化城区新局面。

(一)推进重点项目提速,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树牢抓实项目才能抓实工作的理念,始终盯着项目看、围着项目转、扭住项目干,落实落细调度、赛马、督导三项机制,提高亿元以上项目谋划数量和落地率,加速推动潜在项目落地、沉淀项目盘活、在建项目提速,加快形成更多有效实物工作量。

1.不断深化央地合作。以“央企入连•共建大连”工作为契机,用好央地合作“1+4”推进机制,大力推动大机车工业遗址改造、会展一期搬迁改造、中石油大厦与台山油库地块联动开发等央地合作重点项目取得实质进展。

2.加大项目“谋、招、推、建”力度。围绕产业布局抓谋划,结合我区“两区五片一湾线”空间布局和“二四三”产业体系,以强链延链补链为导向,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围绕地块资源、商务楼宇、闲置厂房等资源,精准实施产业导入,谋划一批具有关键性、引领性、支撑性的产业项目。加快推进沙河口区养老院、大连圣亚场馆升级改造(三期)、大连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升级改造、大连凯洛医养康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争取大连气体厂、马栏啤酒厂等地块尽快挂牌出让。

3.提高闲置资源和“停缓建”项目盘活速度。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通过市区联动、政企联推,加快既有资源优化整合,把闲置楼宇厂房、工业地块等与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嫁接,加快协调葡萄酒厂地块改造、保华金融中心、中石油大厦、中科CIC等沉淀资源和烂尾项目盘活,主动破解“一边是土地资源紧张,一边是厂房楼宇闲置”的现实困境,努力在存量中做出增量。

(二)推进优势产业提级,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紧密结合“两区五片一湾线”空间布局,在“二四三”产业体系基础上,立足我区资源禀赋及发展基础,着力实施“1+4+2”产业强区战略,放大长板优势,研究设立沙区政府引导母基金,用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引导各种要素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力争到2025年,全区经济总量达到700亿元,产业发展综合实力整体跃升,“两区五片一湾线”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二四三”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项目数量占比达到70%,产业项目总投资达到360亿元。

1.高质量发展金融业。抓住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机遇,围绕全市金融业规划,放大大商所龙头带动作用,重点打造“一中心两集聚地”,做好沙区特色金融产业布局。加快推进星海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吸引期货现货、大宗贸易、金融服务、产业资讯、资产管理等期货产业关联企业落户,助推大通证券、百年人寿等总部金融企业优化重组,吸引更多金融企业、机构入驻,将星海湾打造成为期货企业集聚地和金融机构集聚地。

2.优化提升商务商贸业。加快西安路商圈提质升级,活化多元消费场景,引育潮流旗舰品牌,进一步提高区域竞争力。挖掘片区空间资源,积极发展“后街经济”“地铁+社区商业”等新模式、新业态,导入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多个片区商务商贸“微中心”。

3.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业。全面优化提升科技产业布局,聚焦法施达、锐格新能源等发展潜力大的科技企业,聚焦风险投资机构重点关注的种子企业或团队,聚焦大型科技企业内部分化的新赛道、新业务、新项目,聚焦高校院所重点创新团队和产业化项目,挖掘、培育和引进高技术服务、先进轨道交通、海洋经济、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数字信息七大重点科技产业,加快推进科创产业集群关联项目投资落地。

4.重点推动文化旅游业。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加强对我区红色文化、工业文明、湾线风光等特色资源挖掘包装,打造“文旅+”新业态、新IP。创建星海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把星海湾打造成“外地游客必到、本地居民常来”的文化旅游首选地。加快工业文创产业培育,发挥冰山慧谷引领效应,谋划布局机车博物馆项目。树牢全域旅游工作理念,将全区主次道路、商圈步道、景点绿地等连线成网,打造“海河通达、街区串联”的休闲体验场景。开发利用辖区丰富的医养资源,开发养老旅居产品。

(三)推进创新赋能提档,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锚定打造科技创新主城区发展目标,围绕“三所四校”,深入实施“育龙头、强策源”两大重点工程,做好“产业布局、体系建立、环节衔接”三项措施,不断塑造区域创新精神、汇集产业研发中心、丰富完善产业链条、强化金融要素支撑、科技赋能城区功能,力争到2025年,构筑领军企业创新高地,树立产学研合作示范工程,打造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样板区”。

1.实施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工程。发挥头部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壮大创新企业主体,构建“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协同创新圈,加快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和上市企业梯次培育格局。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过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400家,新增3家以上省级瞪羚企业,涌现1家独角兽企业或者潜在独角兽企业。

2.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深化区校院所战略合作,探索设立区产业创业引导基金,依托我区闲置厂房资源,加快建设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支持高校院所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产业园区、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载体,推进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等探索建设中试基地,力争到2025年,扩容各类创新载体面积5万平方米,建设3家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大连科技园等创新载体,新增5家国家、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新增2个以上中试基地。

(四)推进消费提质升级,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落实好国家、省、市促消费政策,打好促消费政策组合拳,推进重点商圈提质扩容,增强消费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1.促进消费升级。抢抓消费旺季,精心组织各大商家开展多节点、多样化促销活动,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提高餐饮住宿、医疗健康、养老家政等领域消费能级。引导植入旗舰店、体验店、集成店、快闪店等,打造更多消费场景,发展消费新业态。

2.提升商圈品质。整合西安路商圈周边空间资源,推动西安路商圈西延东拓北进,有序引导推进福佳新天地、罗斯福、锦辉商城、中央大道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升级业态。加快推进宝泰旗舰坊新能源汽车生活街区、如意街“后街经济”商业街区、百年机车商业艺术街区等特色街区建设,带动消费扩容提质。

3.推动文商旅消费复苏。借势星海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加快建设圣亚海洋世界主题乐园升级改造、海上游大连-星海码头商业街等一批“文旅+”项目。发挥冰山慧谷、和舍艺术工厂、ACX艺术中心作用,发展研学游、工业游、科教游业态,推进文化创意园区管理运营向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谋划打造更多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不断丰富文创产品迭代供给,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休闲等服务消费。

(五)推进市场主体提量,优化高质量发展新环境

高度重视市场主体净流出问题,实行市场主体培育壮大与服务领跑计划,全面对标对表先进地区,加快启动营商环境“升级版”,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体系,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简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水平,持续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实现全区企业项目稳存量、提增量、强质量。

1.实施重点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构建重点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体系,设立“首席服务官”,配备“服务管家团”,落实“沙家帮”服务响应、服务管家协同、绿色通道联审、“全周期+个性化+集成化”运行、问题研判解决机制等服务机制,推动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最快速度、最优流程落地落户,着力营造事项最少、环节最简、时限最短、服务最优的经济发展环境。

2.以常态化政企服务稳住企业存量。以“领导干部进项目进企业,助力转型促发展”活动为载体,全面对接服务辖区500个重点项目和企业。围绕营商环境、业务领域、人才对接、资金需求等多个层面检视搜集问题,建立起“一对一”联系、“点对点”服务、“心连心”交流的长效服务机制,坚决稳住企业存量。

3.以加强招商引资提高企业增量。抓实招商引资“1+4+4”工作机制,用好招商顾问团和专家库,强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深入重点地区开展招商活动,持续巩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的招商基础,抓住沪连、沈大对口合作等契机,主动承接北京、上海、江苏、沈阳等地头部企业的产业溢出效应。发挥楼宇招商主体作用,稳住优质企业,培育重点企业,引进头部企业,吸引企业来沙区投资兴业,加快打造更多“亿元楼”。坚持开放战略,开辟面向东盟和俄罗斯等国际招商新局面。

(六)推进民生保障提效,共享高质量发展新成果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重点办好涉及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等民生领域的十件民生实事,用改革办法、创新思维,以专项债等形式缓解当前财政压力,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同时,推动民生事业和经济产业双向促进、共同提升,把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做好稳岗返还、以工代训、就业创业等各项稳就业政策落地,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的就业创业工作。全面实施“才聚大连•智汇沙河口”行动计划,不断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做好高层次及产业发展急缺人才引进工作,搭建才企沟通桥梁,实现供需双侧深度对接、精准引才。

2.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完善“1+N+千网格”养老服务体系,建设1个区级大型公办养老机构——沙河口区养老院,打造全市最大的综合性失能、半失能养老项目,推进N个街道层级的中型综合康养品牌示范机构,利用大连气体厂地块、葡萄酒厂地块、星海之上、宏拓商业综合体等地块及闲置楼宇导入健康医养产业,抢占“银发经济”新赛道。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普惠性托育服务,确保“幼有所育”。

3.实施教育惠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比例,鼓励多种形式办园,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推进集团办学,探索义务教育与“两区五片一湾线”相结合的优质均衡发展新路径。增强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能力,依托大机车搬迁改造,新建1所中学、1所小学、3所幼儿园。

4.深化医疗惠民。以深化区医院改革工作为突破,用好“医联体”模式,强化处方药品储备、传染病防控、卫生应急救援、妇幼健康服务等体系建设,加快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提标扩能,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保健康”能力,推进医养结合专业机构建设。

5.有序开展城市更新。加强中央预算投资等政策性资金申请,采取“EPC+”等模式,积极谋划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协调企业参与城市更新建设,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后的物业管理和服务。

6.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牵引, 开展“清垃圾、小修补、微绿化、硬覆盖”专项行动。大力开展广告牌匾、违法建设、垃圾分类、扬尘污染等“十项治理”,打好自建房隐患排查整治和拆违控危治乱持久战,保持新增违法建设“零增长”。

7.丰富公共文化体育供给。完善升级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建设,深入推进“一三七”全民阅读、“文化五进”工程等活动,提升沙区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多元化、科学健身指导常态化、地域特色赛事品牌化,基本建成适应城区发展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8.压实安全生产责任。由阶段性工作转变为常态化持续推进,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和消防领域综合整治,燃气安全、大型综合体、醇基液体燃料等重点行业领域整治工作,继续通过“四不两直”“一杆插到底”的形式,加大督办督查力度,确保重点敏感时段安全形势稳定,以啃硬骨头的决心,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推动安全生产领域稳定向好发展。

9.创新社会治理。深化“三呼三应”网格治理体系,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高标准构建智慧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以高质量公共法律服务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图读懂《大连市沙河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footpage
 
主办:大连市沙河口区人民政府
地址:大连市中山路393号
联系方式:(86)0411-84368559
网站地图
大连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2758892 举报邮箱:dljubao@dlswxcb.com
大连市沙河口区政府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hkqxx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