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公开 >>区政府文件 >>详细 |
【沙政发〔2022〕15号】关于印发《沙河口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
发布日期:2022-08-26
来源:区政府办
【关闭】
|
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单位:
《沙河口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经大连市沙河口区政府十九届第9次常务(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大连市沙河口区人民政府
2022年8月23日
(此件主动公开)
沙河口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全区人民群众健身和健康需求,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和《大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沙河口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在大连市体育局、沙河口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相关部门及街道社区的协同合作、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沙河口区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居民健身意识不断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1%,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达92%。全民健身设施供给多元化,15分钟体育服务圈实现有效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现有各类体育场地数量858处、健身广场20处、全民健身路径器材2951件、城市健身步道5438米、登山步道38.54公里,各类室内室外健身场所110余处,全区52所中小学体育场所86处,操场开放率100%。全民健身提质升级,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4.3‰, 200个社会体育指导站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区、街道、社区、指导站双层四级群众体育网络服务健全,十三五期间,全民健身工作成绩喜人:荣获“全国健身球操之乡”、第32届大连市国际马拉松赛“突出贡献奖”等。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增强,大连嘉远体育工程有限公司被评为“辽宁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锦程国际象棋、方圆围棋、天元围棋、瑞龙跆拳道俱乐部被评为“辽宁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东北路小学被命名为新周期(2015-2018)辽宁省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全民健身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充分,全民健身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健身赛事活动总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同时,政府在培育和扶持体育社会组织方面还有较大空间,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提高智慧体育建设水平、促进市级层面全民健身协同创新发展尚需提高。基层体育管理队伍相对薄弱,承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能力相对不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以公共体育服务、特色体育品牌建设、体育产业培育等为主要突破点,全面提升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全民健身事业不断深化改革,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健身诉求,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形成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双轮驱动,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更加均衡和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形成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体育风尚。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发展原则。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明确全民健身事业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服务,为提高全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坚持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融合发展原则。积极培育和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推进全民健身社会化运营,形成跨界融合、与社会共同办体育的格局,增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活力。 3.协调发展原则。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促进体育事业均衡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并举,体育公共服务与体育产业发展并重。扶持社会力量参与,丰富体育产品多元化供给,让更多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接体育服务。 (三)发展目标 以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指导,围绕大连加快建设东北亚体育名城的奋斗目标,着重加强健身设施、组织网络、健身活动、健身指导和健身宣传五大平台建设,基本形成体育特色明显、运动氛围浓厚,项目布局优化、赛事活动丰富、融合发展凸显、体育消费增长的良好局面。力争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显著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2%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3%,社会体育指导员占本区常住人口比例4.5‰,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健身圈,努力实现体育发展整体水平与智慧宜居的现代化城区相匹配的良好局面。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供给能力 1.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按照“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的要求,通过“拓展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措施,合理规划全民健身设施,逐步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管理网络,着力构建社区10分钟健身圈。区级层面,推进“多功能健身广场”、“智能健身驿站”、“笼式足球场”、“太阳能无人值守健身房”等区域体育设施布局建设。街道层面,加大区域内健身设备的维护、维修、保养力度,继续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开放率达到100%。社区层面,提高社区健身站点、健身路径的完好率,充分挖掘现有设施潜力,提高综合利用效益和健身设施的可及性。 2.完善全民健身服务多元供给。坚持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以需求为导向,引导多元主体供给。支持社区体育团队建设,培育社区体育组织100个,促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体育健身企业与社区组成联合体,成立10家联盟机构,在日常体育健身活动的引导、培训、普及和体育赛事活动的组织承办等方面发挥作用。鼓励经营性体育场馆向社会公益开放,营造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市民自由选择、自主消费的市场环境,促进全民健身繁荣发展。 3.提升全民健身服务质量水平。加大全民健身理念宣传,倡导市民人人参与1-2项健身活动,增强市民健身素养。利用社会体育指导站,建立科学指导常态化机制,提升健身指导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借助各种媒体资源,向社区居民普及健身知识,宣传科学健身效果,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 (二)优化全民健身活动载体,打造品牌赛事 1.丰富全民健身内涵。遵循“因地制宜、小型多样”的原则,组织好“一区一品”、“一街一品”的区域健身赛事活动,分层分类引导运动项目发展。充分发挥老年体协、体育俱乐部和社团组织的作用,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大力发展球类、路跑、健步走、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传承发展武术、柔力球、五禽戏、八段锦、马王堆导引术等体现民俗、民间传统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 2.发展特色运动项目。在推广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冰雪运动、攀岩、射箭、击剑帆船等具有前沿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禀赋优势,发挥体育资源的联动作用,开展好赛艇、龙舟等水上运动项目,引领体育健身新风尚。积极培育电子竞技、体育舞蹈、健身健美等时尚体育项目,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推动职工体育、学校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和社区体育全面发展,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 3.打造品牌赛事活动 实施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巩固拓展工程,在巩固好大连市风筝比赛暨沙河口区“黑石礁”杯风筝节、大连市“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大会等传统赛事活动的基础上,结合赛艇、龙舟等项目特点,依托城市赛艇中心等资源优势,培育和打造国家级品牌赛事,推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提质升级,逐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健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强化专业指导 1.充分发挥老年人体育协会在项目推广、活动组织、信息咨询、业务交流、健身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拓宽培训渠道,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科学管理,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档案,发展建立社会体育指导站,定期举办健身站点技能交流展示活动,引领辖区百姓参与健身锻炼,使全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达到全区总人口数的52%以上。 2.以社会体育指导员、辖区体育骨干为主体,文体志愿服务队为依托,不断扩大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和组织体系,定期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利用“全民健身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将全民健身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形成广泛关注全民健身、共同投入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3.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库建设,鼓励教练员、退役运动员、学校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优化体育指导员结构,提升整体素质和指导能力,提高指导效率,为市民提供有针对性的体育志愿服务。 (四)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深化体教融合 1.加快推进体教融合。依托社区体育场馆、体校和学校场地,积极建设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推进社区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开放,经营性场馆向学生优惠开放。引导社会企业在新建、改建、扩建健身场所的过程中,配备一定数量符合青少年体育运动特点的健身设施,有条件的设立青少年体育活动功能区。 2.健全青少年体育组织。通过自行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发展,构建青少年健身服务组织网络,保障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使全区青少年俱乐部达30家以上。建立青少年体育健身指导员骨干队伍,发挥专业指导作用,提高指导效果,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 3.强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挥体育特色学校作用,建立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拓宽后备人才培养渠道,调动社会、市场和家庭投入体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逐步将群众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社会关注度高的竞技体育项目办到学校、协会等组织中去,探索建立竞技体育社会参与的新机制。推进体教结合,把学校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有机融合,让更多的优秀运动员从学校走出来。 (五)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市场活力 1.规范引导体育消费市场。倡导体育消费理念,培养健身意识和健身习惯,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体育消费成为日常消费的内容之一。遵循群众体育、赛事体育、竞技体育发展规律,针对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年龄层次,积极开发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体育消费产品和活动品牌,营造良好体育消费氛围。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挥各类组织作用,探索“多元主体”参与提供健身指导服务,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休闲活动,丰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增强体育消费意愿,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 2.聚焦体育产业重点领域。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逐渐形成以健身休闲业为核心,体育培训为支撑,体育用品、体育竞赛、体育服务融合的发展态势。鼓励旅游、文化、科技、金融等行业向体育领域拓展,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传统体育产业与新兴体育产业的互动结合,不断拓展体育产业边界。 3.促进体育产业集聚发展。依托“两区五片一湾线”的空间布局,以星海湾、西安路、冰山慧谷、和舍艺术工厂、202艺术园区等集聚区为重点,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健身步道、城市疏解腾退空间、老旧厂房等城市“金角银边”建设嵌入式体育场所,建设集运动、康养、商业、娱乐、体验于一体的多样化、综合性“体育产业集聚带”,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充分利用沙河口区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优化企业聚集的效应,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依托沙河口区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召开全民健身联席工作会议,将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工作报告、文明城区评比表彰评价体系,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认真执行本计划,形成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体育主管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各方支持参与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 2.实施科学规划。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项目需符合市区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公园绿地开辟健身设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现有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新建居民区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划设计标准建造体育健身设施;已建造的体育健身设施,不得挪作他用。 3.确保经费支持。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工作的投入。不断加强对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全民健身活动经费投入。对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捐赠的形式支持全民健身事业。对社会力量举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 五、组织实施 1.在区政府领导下,由区文旅局会同有关部门、各街道及社会团体共同实施本计划。沙河口区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作为协调机构,推进本计划实施。区文旅局每年年末需将全民健身实施情况分别报告区政府和大连市体育局。 2.各街道办事处要根据本计划,结合辖区实际,制定本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 3.区政府将实施计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定期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部门、各街道要将实施本计划纳入日常工作加以落实。
|